腸胃病︳進食即瀉兩成女士有玻璃肚 3徵狀自測是否患腸易激綜合症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4/03/06 13:09

分享:

分享:

腸易激綜合症有不同稱謂,包括「玻璃肚」、腸敏感腸躁症、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。(iStock)

有無試過進食後很快便會肚痛腹瀉?這並非吃了不潔食物,有些人腸胃十分敏感,長期進食後都會出現這情況,故被稱為「玻璃肚」。若經常有此狀況,便有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,根據過往醫學統計,本港大約有10%-20%患有此症,而且女士佔多數。

人體飲食過後,本應經過一段消化過程,但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在飽餐後不久,就要找洗手間,確是十分困擾及不便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薛立威指出,腸易激綜合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簡稱IBS)是一種功能性腸胃問題,由腸道蠕動不協調造成,腸臟功能紊亂、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 。

薛立威醫生指出,女士比較多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,愈來愈多研究發現,女性的性激素如雌激素、黃體酮可能是原因所在。(被訪者提供)

暫時未有單一學說可以完全解釋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,醫學界傾向認為主要成因應該由幾個互相影響而產生,包括腸—腦軸綫(Gut–brain axis)、腸道細菌失衡、神經內分泌失調及內臟超敏反應(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)。

腹痛腹瀉  排便異常

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廣泛,主要為腹痛不適,程度因人而異,同時伴隨排便習慣改變,包括排便次數由多轉少或少轉多、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,如排出的糞便從軟便、水瀉,轉變成顆粒狀或不易排出的硬便。

有指生活環境、壓力、睡眠質素都有機會引起此症或影響病情,薛醫生說:「腸胃消化系統與腦部情緒關係密切,不少人在緊張時會肚瀉,又或者休息不足時會便秘,道理其實差不多。」有大型研究皆指出,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當中, 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比一般市民高出3倍。

事實上,任何年紀也有機會患上腸易激綜合症,年輕、女性患者所佔的比例較多,男女比例約為1:1.6, 部分患者表示就讀中學時已經受此症困擾,學生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更高達兩成多。

大腸癌初期跟腸易激綜合症病徵十分相似,因此如發覺經常腹瀉及排便習慣有異,勿諱疾忌醫。(iStock)

與其他疾病症狀重疊

經常腹痛腹瀉,症狀上與腸胃炎、痔瘡,甚至大腸癌有何分別?「雖然腸易激綜合症與很多腸胃病相似或症狀上有重疊,但部分病人從症狀上可以分得出,如腸胃炎一般只是一次性或偶發性,而且多兼有嘔吐,嘔吐並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。」

痔瘡和腸易激綜合症更容易分辨,痔瘡常見症狀包括肛門口出血、肛門口疼痛或痕癢,這些都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。至於最令人擔心的大腸癌,薛醫生指是其中一種需要排除又很重要的病況,因大腸癌初期跟腸易激綜合症病徵十分相似,腸易激綜合症一般都在比較年輕時病發. 要注意超過40歲後就很少會有初發的腸易激綜合症。

診斷方法

原來腸易激綜合症沒有絕對的診斷方法,醫生一般會透過問症和身體檢查,去評估患者是否患上此症,同時排除其他腸胃病的可能性。有需要時會抽血檢查,進行大腸內視鏡。比較常用的準則是羅馬準則: 

腸易激綜合症大便形態有以下分類:便秘型、反覆腹瀉型以及便秘腹瀉兩者混合型。(iStock)

主要條件: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,而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一天的復發性腹痛,伴隨下列合併症狀至少兩項以上。

合併徵狀:
1.腹痛與排便相關。
2.有排便頻率的變化,如從每天排便3次以上,轉變成每周排便少於3次。
3.有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,如排出的糞便從軟便、水瀉,轉變成顆粒狀或不易排出的硬便。
當主要條件與合併症狀中符合兩項或以上,即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。

治療方面,腸易激綜合症暫時沒有藥物根治,薛醫生表示如非十分嚴重的IBS,患者先藉由調整自我飲食習慣來控制腸躁症,大多數患者都有一個個人「不耐受食物表」;另外要少食多餐,適量食物分量有助維持健康的腸臟蠕動,以及攝取充足膳食纖維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少吃易產氣FODMAP食物

「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不一,所以建議腸躁症患者可多做嘗試。患者亦可以留意近年流行的 Low FODMAP Diet,FODMAP是一群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,在小腸道較難被消化或被吸收,因此滯留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,造成過多的水份移動到腸道中,造成脹氣、腹痛、腹瀉或痙孿。」高FODMAP食物包括大蒜、西蘭花、蘋果、熟香蕉、牛奶、牛油、小麥及黑麥等。

牛奶和牛油常同時出現早餐或烘焙上,但患有腸易激綜合症人士,攝取後較易引致脹氣、腹痛及腹瀉。(iStock)

藥物治療要視乎症狀,緩解腹痛及脹氣主要用抗腸痙攣藥物、腹瀉型IBS則用止瀉劑、便秘型IBS則鼓勵患者多攝取纖維,視乎嚴重程度採用不同的瀉劑。

記者:周美好